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360平台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360平台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技术发展专业委员会
热词: 环境 绿色 生态
零碳园区,园区迭代升级的必然选择和最终目标


园区迭代之路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政策和配套激励机制的出台,我国工业园区先后经历了生态园区、绿色园区、低碳园区等阶段,在推动园区绿色化转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是相关政策都是点、线方面的一些转型,一直没有形成整体的势能,也导致各个地区发展不一,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围绕着国家各个部委不断出台的政策,形成了双碳的“1+N”政策体系,绿色金融的政策配套出台,园区将伴随着社会的结构化转型一起,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迭代升级。

     零碳园区将会是我国园区迭代升级的必然选择和最终目标。建设零碳园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园区还要经历一系列动态发展和迭代升级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低碳、近零碳、零碳几个阶段。

     低碳园区:实施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低碳化、产品低碳化、基础配套设施低碳化。建立针对园区特点的低碳化评估机制,构建指标目标体系。初步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园区能耗、低碳排放管理,做基础性的数据整合功能。发展低碳能源,对重点能耗设备、工艺等进行低碳化改造,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园区的整体生命中期中。

     近零碳园区:针对园区的定位与禀赋,制定切实落地的(近)零碳规划方案。在低碳园区能耗管理平台基础上,建立园区能源、碳排放监管预警体系,用碳双控平台替代能源双控平台。建立一体化的近零碳电力智慧化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实现园区深度脱碳。初步开始建筑可持续发展,新建建筑零碳化,利用绿色电力或CCER等进行碳抵消。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深度共享。

     零碳园区:实现多方主体持续优化管理,区域层面的产业共同脱碳战略。形成完善的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对产业、企业、环境、人员全面碳管理,具备数据反馈、实施监控、能耗分析、调度控制、前瞻预测、优化闭环等智慧化、AI化管理,整体碳排放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精细化、迭代化特点。推进零碳、负碳技术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园区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交换共享网络,形成资源共享、互换共生的整体格局。


总体目标与条件


       结合园区发展方向和双碳目标,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发展现状,可以初步推导出零碳园区的总体目标、基本条件及大致的实施路径。

     三大目标:

     能源转型:增加绿电比例、提升用能效率、降低用能成本、数字化赋能转型、人工智能精细化调度。

     零碳目标:降低碳排放总量、降低碳排放强度、双碳路径实施、负碳技术发展。

     可持续发展: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管理体系、绿色金融、绿色认证、绿色化学、SD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零碳园区能够持续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条件:

     一、资金:绿色金融、ESG投资相关全球投资管理经验,丰富的资本运作、评级、评估经验。

     二、技术:单点场景切入的绿色节能技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数字化管理与交易的技术。

     三、生态: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布局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构建的园区生态。

     四、服务:基于综合能源管理的运营服务,基于碳资产为基础的金融服务。


零碳园区关键技术要素


     现阶段,国内部分发达地区正在处于低碳园区或近零碳园区转型的发展道路上,零碳园区作为超前部署的探索性实践,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但是可以从双碳目标规划的文件和相关政策中看出一些基本的核心要素和未来趋势。

     结合绿色金融政策的最新进展,园区可以参考政府相关机构的引导,通过社会层面更多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支持方面入手,考虑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零碳园区的实践中来。

     关键的技术要点大致如下:

     能源转型: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能源是我国双碳目标的重头戏,结合园区的特点,尤其是工业园区,前期能源转型将是最容易实施的部分,构建以风、光、储、氢等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形成多元融合、自行调度、高效弹性的电力供应网,源网荷储一体化将是主要目标。

     工业节能:针对园区设备、工艺及流程进行能源精细化管理,在各个生产环节安装传感器,构建完善的全面化的数字孪生工艺流程监测系统,形成企业数据资产。对重点项目深入筛查、节能诊断,从全生命周期方向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总量。数字技术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交通脱碳:优化园区内部交通运输结构,形成电动汽车、氢能汽车等以清洁能源主体的园区公共交通体系。优化全区道路,提供精准的园区导航服务,提升通行效率。利用车联网技术,形成充放储一体的电力交通系统。倡导园区货物运输采用生物质燃料、低碳燃料等卡车,逐步实现交通系统脱碳。

     建筑节能:利用屋顶光伏、光伏建筑材料一体化、地源热泵、供热梯次利用、人工智能建筑节能等技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建筑降碳进行深度结合,持续提升园区建筑节能水平。

     碳消除:因地制宜的发展零碳资源,发展CCUS(碳捕获、封存、利用),促进负碳技术规模化落地实施。并利用园区的空间布置优化,充分发挥植物碳汇潜力,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利用微小绿地、绿植走廊、绿植墙等,增强生态碳汇能力。

     碳抵消:提供碳资产托管运营服务,碳资产是未来企业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碳配额排放权(CEA)、自愿碳减排核证(CCER)、碳期权、碳期货、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专门的碳交易人员,并不能将这些资产效益最大化,园区应当引导或协助园区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充分挖掘和实现企业碳资产的价值。整体上实现园区整体碳资产的优化配置及精细化管理,降低减排降碳的经济成本。

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